白癜风用什么药涂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61678.html智者大师
隋代初年由天台僧人智顗(-),即智者大师所创立的天台宗,应该说是由中国僧人所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系。因而也是使西来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转捩点。据宋代僧人士衡所撰《天台九祖传》,天台山认为其宗之始祖是印度高僧龙树,二祖为北朝时北齐僧人慧文,三祖为南朝南岳僧人慧思,四祖即南朝末隋初的智顗,亦即智者大师;智者的弟子灌顶为五祖,其后又有智威、玄朗、湛然。以第九祖释湛然(-)为唐代玄宗至德宗时人,则天台九祖中的四祖至九祖都是隋唐时代僧人,由此可知天台宗的创立与弘扬,主要是在隋及初、盛唐时期。
天台宗所依据的主要佛经为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和《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又称《法华经》,故天台宗亦被称为“法华宗”。北齐僧人释慧文在苦读鸠摩罗什所译《大智度论》时而有所悟,证得“一心三观”之妙旨,从而开启了中国佛教天台宗之源。此后又有智者大师所著之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和《法华文句》,及五小部《观音义疏》《观音玄义》《观经疏》《金光明经义疏》和《金光明经文句》等,使天台思想渐成体系。而智者大师提出的佛教“五时八教”的判教思想,为天台宗的独立成宗并确立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天台宗,既是一种佛教宗派,也包含某种哲学体系。其思想内涵丰富而缜密,其中最重要者,有根据《华严经》义而得之“一念三千”说,根据《大智度论》而得之“一心三观”说,根据《妙法莲华经》义所得之“诸法实相”说,以及智者大师所悟得之“摩诃止观”说等。
最早由《妙法莲华经》中引入的观音信仰、弥勒信仰、弥陀信仰,以及净土观念,在天台宗的宗教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而天台宗教仪轨中又包含了坐禅、念佛、奉师、受戒、讲经、旋咒、思维、诗圣、供养、礼忏和诵经等隋唐以前所积淀下来的佛教基本仪轨。因此,天台宗又是最接近从佛教初传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教之信仰与仪轨之历史积淀的宗系。
从寺院建筑的层面上讲,在天台宗建筑中,已经开始有了其他宗系寺院中所未曾设置的建筑类型,如以天台宗宗旨为主要内容的“止观堂”就是一个例子。从唐代文献中可知,至迟在唐代,在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中,已经开始设置止观堂。如晚唐懿宗时人沈懽于咸通二年()所撰《国清寺止观堂记》:
此地自会昌废坼之后,大中恩旨重兴,佛殿初营,僧房未置。……爰得郢人,伐幽林之柽柏,丁丁之响,朝发南山;落落之材,暮盈北坞。妙运斤斧,长短得规;巧引绳墨,曲直成准,功不逾月,其如化城,翚飞而彩曜庵园,胜概而光扬鹫岭。以十年九月七日建成矣。
由此或可推知,在会昌灭法前的国清寺中,应该亦有“止观堂”,而沈懽撰文之时正值大中复法之际,在恢复寺院佛殿、僧舍的同时,更恢复了国清寺中特有的具有天台宗意味的“止观堂”。现存天台国清寺为清代重建,但其寺院中除了大雄殿、弥勒殿、观音殿、三圣殿和雨花殿等主要用于佛教礼祀的殿堂之外,还有一些用于日常修持的厅堂,其中就包括“止观堂”,此外还有妙法堂、禅堂等建筑。这座止观堂,无疑是承续了自唐代就已经开始了的天台宗建筑传统而设置的。
现存国清寺中有“妙法堂”,其名称中似包含该宗所遵之《妙法莲华经》而立之意义,因此,可能亦属天台宗特有之建筑类型。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中两次提到了“妙法堂”:“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同样为天台宗所倚重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提到了妙法堂:“法王安住妙法堂,法身光明无不照。”,“于彼池岸上,有池妙法堂。众宝为栏楯,种种宝庄严。”
依佛经之义,妙法堂又可称为“善法堂”。翻译时间较早的《妙法莲华经》中仅提到“妙法堂”而未谈及“善法堂”就是一证。妙法堂或善法堂,是指佛经中所指位于忉利天上的一座殿堂。《法苑珠林》中多次提到了善法堂:“彼三十三天有善法堂,天众集处。有八万四千柱,皆是众宝所成。天福城外西南角有大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辩论,制伏阿素洛等如法不如法事。”
从此意义上讲,善法堂、妙法堂,大约都可归在佛寺中的“法堂”之属。而细读南北朝时人所撰《高僧传》,仅在一处提到了法堂:“胥命整衿法堂,等施一心,亭怀幽极。”但这里的“法堂”是否是指一座建筑物,尚难确论。而在《续高僧传》中,则反复提到了法堂,从其上下文中看,似确指一种建筑类型:“加以业楹叠擀宝塔华台,洪钟扣而弗喧,清梵唱而逾静、若夫卢舍那佛坐普光法堂。”“于栖霞法堂更敷大论,新闻旧学各谈胜解,且归善禅。”“居履法堂亟经晦朔,身服粗素摧景末筵,目不平文口无谈义。”至迟自隋代始,寺院中所设法堂已经是一种基本的建筑类型了。
唐代寺院中仍延续了“善法堂”这一概念,如唐人张说撰《蓝田法池寺二法堂赞(并序)》中提到了法池寺中的善法堂:“法池西三归院二法堂,兹寺长老初上禅师所造也。……于是三归堂以长安元年辛丑子月望日癸未立,善法堂以开元年癸丑丑月望日戊辰建。”这里是将法池寺的“三归堂”和“善法堂”都归在了“法堂”这一范畴下。而且,这两座法堂都是建于开元二年()。
《五灯会元》中也提到了禅宗寺院中可能存在的“善法堂”:“潭州兴化绍清禅师,上堂:‘祖师门下,佛法不存。善法堂前,仁义休说。然虽如是,事无一向。’”说明唐代禅寺中有善法堂之设。但从诸多史料中看,唐代时寺院中的“善法堂”或“妙法堂”,已经开始简称为“法堂”了。如《五灯会元》所提到的唐代诗人白居易造访京师大兴善寺法堂之事:“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兴善寺居京师寺院之首,寺内有法堂之设、说明唐代寺院中法堂的设置应该已经十分普遍。只是在名目上,有的或称为“善法堂”“三归堂”。因天台宗依《妙法莲华经》而立,其寺中之妙法堂,即一般寺院中的“善法堂”或“法堂”。若这一分析无误,则在唐代天台国清寺中、亦应曾设有“妙法堂”,现存国清寺中的妙法堂应是延续了早期寺院中既有建筑的名称。
寺院中还有一种建筑可能与天台宗有关,那就是“法华堂”,如:“摄山栖霞寺恭禅师,住法后贤,众所归仰。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行智者法华忏。向依法行,三七专注,大获瑞应,知而不言。”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主要经典,而《法华忏》是具有天台宗特色的重要法仪。因此,可知被“住法后贤,众所归仰”的恭禅师,是属于天台宗一系的,他于摄山栖霞寺寺侧建立“法华堂”,并行智者大师的法华忏,显然是为了弘扬天台宗的修持思想与方法,这种法华堂建筑,在后世中国佛寺中并不多见,而日本京都比睿山延历寺中仍设有法华堂,而延历寺被称作日本天台宗的本山。著名的日本镰仓时代所建东大寺内也设有法华堂,由此也可以知道,法华堂与佛教天台宗有密切的关联。
另外,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一诗《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从诗名看,湛然堂似为景德寺中的一座建筑物。而湛然者,又是天台九祖的名号。则这里的景德寺是否属天台宗?其湛然堂是否属天台宗所特有之建筑?都是一些令人生疑的问题。据《苏诗补注》,景德寺也是一座唐代古寺:“《舆地纪胜》,景德寺,刘朱建,旧名安天,在虔州府治东南隅,地势夷旷,瞰览城南山水。梵宇壮丽,以间计者二千六百,佛像万余。黄山谷诗:‘城东宝坊金碧重’,即此也。《虔州志》谓唐德宗贞元三年建所,未详。”由此或可推知,在唐代时,寺院中似已有“湛然堂”之设。至于湛然堂是否属于天台宗寺院中所特有的建筑类型,却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