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留下敦煌文献的高僧,曾任军事智囊,受大唐 [复制链接]

1#

作为震惊世界的顶尖艺术宝库,敦煌石窟,是你一生总归要去一次的地方。

但是,每次参观,景区只是随机开取五个洞窟(旅游淡季时是八个)供一批游客浏览。不同批次的游客的看到洞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组洞窟,无论时间是否宽裕,游客是否扎堆,都必须安排游客过去看一眼。

这就是来敦煌必看的洞窟——藏经洞!

敦煌藏经洞外景

王道士保护藏经洞建三层楼

敦煌石窟,其实是佛教道场。并非一开始就为世人所瞩目的,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受到自然侵袭和人为破坏,并在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被废弃。曾经灰头土脸地沉寂了近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在一个偶然的日子里被发现。

清光绪二十六年,即年6月22日。独自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篆,无意间捅开一个20平米的藏经洞窟,也就为中华民族捅了一个大娄子,成为一个中华文化之殇的开端,敦煌文献从此源源不断地流失海外。

间堆满了文物典籍的洞窟是何人开凿的呢?对于半文盲的穷道士来说,王圆篆没有这个考据能力。但看得出,这个16号窟连同上层的号窟,再向上一层的号窟,均是同一窟主所建。为了保护他们,王道士后来在窟前搭建出三层木质窟檐,称为“三层楼”。

而这位真正的窟主,经后来敦煌研究所的学者查证,为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吴洪辩!

名如其人天性善辩的高僧

吴洪辩是位敦煌高僧,人称吴和尚。洪辩是其法号,其真名已经无从查询。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出家。口才好,懂吐蕃语,也是大翻译家。但他为了弘扬佛法,争取佛教地位,也积极参与*事,始终与地方长官保持良好关系。他所担任的“河西都僧统”一职,类似于河西走廊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局长兼佛教协会会长,属于地方宗教领袖。

他的父亲吴绪芝,行伍出身,长期被唐朝派驻河西走廊,领兵戍守西陲边境,同西域小国争战中,立下显赫战功。“安史之乱”时,河西地区空虚。西藏吐蕃趁机入侵,吴绪芝率部殊死抵抗,终因不敌而退守敦煌,之后解甲退隐。

在敦煌乡间长大的吴洪辩,天资聪颖,性灵超群。因父母来自于中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饱学经论,通晓义理。耳闻目睹父亲因不能重返大唐的苦闷,顿悟人世真理,为找到普渡众生之路,而潜心修佛。

西域与河西地区,在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时期,也是一片佛国,佛教氛围浓厚。在父母的准许下,吴洪辩顺利出家。精进持学,从不懈怠,终成一代名僧。时人赞美他“一从披削,守戒修禅,志如金石,劲节松坚”。

而当时,吐蕃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敦煌的统治,也顺应民意,大力推崇佛教。吴洪辩德才兼备,智识过人,于年被吐蕃赞普任命为“释门都法律”,后又兼“副教授”。释门就是佛门了,法律和教授在概念上与现在的含义不一样,总归是负责佛教戒律的标准执行与宣贯的职务。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

洪辩大和尚造像

协助义*起事支持回归大唐

洪辩不仅辩才出色,善于讲经说法,而且长于管理,“以四摄摄僧,六和和众”,使佛教事业在当地兴旺发达。当然,他也将宗教“安抚人心、和谐社会”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吐蕃稳定河陇地区作出了一定贡献。

大和六年,也就是公元年,吐蕃赞普提升他的职务,由释门都副教授升为教授。洪辩和尚成为敦煌佛教界最高领袖,长达30多年。

那个时期,为救佛教于末法之时,洪辩发大愿开凿功德窟。他四方募化,争取四众支持,招募能工巧匠,历时二年,开凿了七佛堂,也就是现在的莫高窟第窟。窟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西壁设佛坛,坛上塑七世禅定佛,四壁分别绘“法华经变”、“华严经变”、“药师经变”、“报恩经变”等壁画,以及文殊、普贤及千佛诸圣的造像。

至此看来,洪辩和尚与吐蕃王朝似乎合作得还不错。其实错了,他毕竟是唐人后裔,心系大唐。吐蕃统治者对河西百姓横征暴敛,人民不堪其统治,日夜盼望归唐。当地首富张议潮终于揭竿而起,在敦煌起兵,准备推翻吐蕃在河西的统治,洪辩大和尚毫不犹豫地加盟了义*。虽然,他们只是在老人的讲述中,才知道有一个大唐,是自己的祖国。

那是大中二年,即公元年,他以佛教领袖的威望与地位,振臂一呼,僧兵蜂起,配合张议潮义*讨伐吐蕃。他派弟子唐悟真等随侍*府左右,为张议潮出谋划策。直至最后胜利,敦煌光复了,成功回归大唐。

年,洪辩再派弟子悟真为首的五人僧使团,随张议潮使团一同进京面圣,向唐宣宗报告河西回归的喜讯。僧使团在长安遍访京城高僧,与大德交流佛法,扩大了河西佛教界的影响。不久,皇帝任命下来,张议潮被册封为归义*节度使,洪辩大和尚被敕封为河西释门都僧统、京城内外临坛供养大德,兼摄沙州僧*法律三学教主,并赐紫衣。

洪辩大和尚的福德智慧,获得朝野上下僧俗二众的一致认可。

洪辩和尚坐像

洪辩大和尚居然是位收藏家

洪辩为归义*祈福,为百姓求安,得到了河西民众的普遍尊敬。而他自己多年如一日,清静修行,传译佛经,竭能弘法,广收徒众。在他的领导与主持下,“敦煌译经不已,讲经不断,法会频繁,开窟不止”。

洪辩以深厚的佛学造诣,精研维摩惟识诸经,赢得了“一方法主”的崇高威望。先后建法华无垢之塔、大佛堂(今第16窟)等。住持敦煌地区十六座寺院,及三座禅窟。“宏开五部之宗,广谈三乘之旨”,广受僧俗弟子拥戴。

大约在咸通三年,即公元年,洪辩溘然归化。他弟子悟真等在禅室内塑造像,两壁嵌立《告身碑》。

大约在十一世纪初,西夏攻陷敦煌前夕,三界寺(莫高窟)僧人们为了洪辩和尚留下的珍贵文物,把他的塑像移开,把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宗教社会文书,计有五万多卷,秘藏于其生前影堂,就是后来被称为“藏经洞”的第17窟。

复制的16、17窟

九百年后,王圆篆道士从中发现了这批敦煌文书。大量文书、经卷、典籍、方志、信札等文献资料,是从5世纪至11世纪,也就是从魏晋到北宋初年,印刷术出现之前的手写珍本、善本甚至是孤本。内容分为佛教与非佛教两大类。佛教典籍包括《大藏经》已收以及未收之经、律、论著、疑伪经、经论律、章疏等,其它还包括大量的僧人诗文、遗书等,它们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当时僧人生活的实录。

其他世俗文献,有文学作品、绘画书法、曲谱舞谱、地理地质、天文历法、*事文书、史地著作、官方文书、私人借契、铸造酿造、农田水利、体育竞技、医学算学等等。堪称一部大百科全书!

除汉文、藏文外,还有大量不再使用的古老文字,对研究古老文明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藏经洞价值,敦煌学者研究至今也没能充分论证确切。

这段历史,在莫高窟窟壁画《张议潮出行图》有反应。

敦煌壁画系列文章:

誓言不可破捐躯何足惜,佛说布施波罗蜜最高境界

“一手遮天”不只是个成语,佛教史上真有此现象

世界第一尊佛像的诞生,为解思念成疾的权宜之计

说西域绕不开和田,长达13个世纪的文明佛国被血洗

恒河沙般多的菩萨,谁资格最老道行最深地位最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