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莱芜唐代经幢,八棱碑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 [复制链接]

1#

久闻济南莱芜有唐代经幢,在莱城北约七公里处蔡家镇村,现属莱芜区张家洼街道所辖,神交已久,未得亲见。近期由于重汽项目占地,暂时封控管理,一时未能如愿以偿。偶择良机,与北京来的文物专家、商报记者、济南文旅局朋友,协同考察莱芜嬴牟文化遗址,终于有机会一起走近唐经幢。

经幢盖

经幢,是镌刻、宣传、弘扬经文等的石柱,唐代开始勒石,后世逐渐盛行。莱芜境内的唐代经幢,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其中胜与圣字,自古通用,是目前济南莱芜境内尚存最早、文字最多的经幢。由此可见,其史料推测价值、文物研究价值、书法鉴赏价值可见一斑,极其重要,而且不可复制,无从替代。经幢,又名石柱、花幢等。此经幢所在之处,原有一处寺院,经幢位于院中,得以保存至今,尚为完好。经幢之盖,称为华盖,鲁迅《自嘲》诗中“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先碰头。”恰有出处。文坛泰斗,果真对拓片金石,确有广泛涉猎研究。

莱芜区张家洼街道蔡家镇唐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当地人又称唐碑,倒也言简意赅,无有大碍。石幢通高3.62米,由上及下,有华盖、幢身、莲花宝座三部分组成,三部分各自成形,又合而为一,浑身一体形,厚重更显肃穆,斧凿不失庄严。顶部华盖,八角檐亭,八翼飞翅,檐绘竹笛等八宝图,盖之顶端四棱柱中,皆有佛龛,每面龛中各有一尊高浮雕金刚像。各路金刚菩萨栩栩如生,不怒自威,无言大音,令人顿生恭敬欢喜之心。幢身八棱形,故又称八棱碑,通身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莲花座,方形,边长各1.3米,中间刻有石阶,周边刻着栏杆,台与幢相接处,环刻一周莲花。

经幢铭文中,修复莱芜县城的记载拓片

幢身石刻字迹模糊,风化侵蚀较为严重,借助相关拓片,方可辨认文字内容。经文自西面开篇,叙述经文由来。唐仪凤元年(),罽宾佛陀波利至五台山,应老者请求,回国取此经。历时七年,于永淳二年()携经返回长安四明寺,与顺贞译经,得以流传。铭文经书之外,有邻县乾封县主薄赵太眘撰文,叙述唐代莱芜县令贾璞身世、生平、功绩,文中提及,贾县令在任期间,将荒废空旧之城,修筑成全新莱芜城。

铭文中关于贾璞家世的记载拓片

据《新唐书》所载,唐长安四年(),始复置莱芜县,贾璞应是第一任莱芜县令。唐景龙三年(),贾璞另任时,建此经文石柱。由唐至今,相隔多年,十三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早已物是人非,我无意也无从揣测从,当初贾知县建经幢的真实用意。引经据典,我们深知,大唐朝野,及至布衣百姓,皆礼佛信佛,贾璞此举,可谓顺天应人,弘扬佛法;其次,弘法护法同时,借此宣传一下自己显赫家世,歌功颂德。无论如何,此经幢为研究莱芜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物资料,成为莱芜历史永恒的印记,也成为莱芜人永远的文化骄傲。让我们再一次虔诚地阅览经文,欣赏刻石书法:幢文均为楷书,阴刻,竖成行,横无列,字体端庄劲挺,工而不板。与吾而言,一睹一千三百年前芳碑真容,并研学拓片传承,何其庆幸。唐碑经幢之文,作为莱芜境内现存最早的石刻长篇,现已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本文系《拓片留痕》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