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每日一诗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TUhjnbcbe - 2023/5/26 21:53:00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本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秋。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本诗当作于此时。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全诗描写禅智寺初秋的景色,着重表现环境的幽僻和诗人忧弟病、伤前程的黯然情绪,其心境与做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时的豪兴、冶游之情相比,可谓判若两人。“禅智寺”,又名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城东十五里,寺前有桥,跨旧官河。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诗的首联点明节候,因其时仍有蝉鸣,故当为初秋。南朝梁代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这首诗首句用“蝉噪”典故,既切合场景,也加倍衬托出禅智寺的幽静。诗人说“一蝉噪”,这雨后蝉声的独响,又为寺院增添了一层清冷凄咽。在秋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流露出萧萧秋意。尽管有雨声、风声、蝉声,但这些喧噪之声反而反衬出寺院环境的幽静清冷。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首联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寺院的静寂,而在这一联,诗人又从视觉的角度加以描写。人迹罕至,青苔方能铺满阶砌;没有人声的惊扰,白鸟才会盘旋稽留,不愿离去。青苔、白鸟,似乎是目中所见,信笔写来,却又因景生情,这两种物象、两种颜色,鸟儿缓慢飞翔的形影,益发烘托出寺院的清寂与诗人的失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暮霭”,傍晚时分的云雾。禅智寺人迹杳杳,叶繁林茂,即便是正午骄阳,也难以彻照;斜阳余照,更觉暮霭氤氲,有种平和的凄凉。这一句的好处在于对光线的生动描写。暮霭沉沉,林木繁深,在光与色上引起的是一种关于暗、浓、深的联想。树是绿色的,而绿色本是冷色,“深树”更让人觉得寺院冷僻。下句诗人却又笔锋一转,写“斜阳下小楼”。落日余晖,为这清冷的画面增添了一抹红色的和煦,暗中见明,又让人觉得冷而未至于寒,幽而未至于阴,此处并非一味清寂,尚可居留。只是这余晖毕竟属于“斜阳”,供人居住的毕竟只是禅院中的“小楼”,这一点点暖意虽然稀释了前句造成的阴冷效果,却又进一步暗示了这个地方的寂寞。一“生”一“下”,两个动词用得极妙。“生”与“下”是两种动态,都是延续的、渐进的,暮霭缓缓升起,斜阳寸寸落下,客观物象自主地生息、移动,而人只是静静地长时间坐视、旁观。物象的主动,反衬诗人的被动,凸显了人的寂寥茕独。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在以上诗句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禅智寺进行正面描写,读者也已经深味此处的僻静幽独。然而,这毕竟是一座禅院,僻静幽独可说是再正常不过,并不令人觉得突兀意外。于是诗人不再描写禅院,转而从喧闹繁华的扬州落笔,以反衬的写法再次突出此处的静独。“竹西路”,在禅智寺前官河北岸;“歌吹”,歌声与音乐鼓吹声。薄暮时分,秋风中隐隐约约传来扬州闹市的歌乐喧哗,诗人静坐寺中静静倾听。虽然此处没有明写他心中的感慨,但是这一静一喧的对比中,诗人的心情已经不言而喻:数年前在扬州,他是何等风光,风流倜傥,随侍成行;而如今告假逾期,停职赋闲,独居寺中,这情景又是何等凄凉。这首诗名为《题扬州禅智寺》,前六句可以说都是写景,最后两句则是寓情于景的点题之笔,抒发了诗人寂寞伤怀的心情。

据唐人于邺《扬州梦记》记载,杜牧做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的时候,公事之余,经常出入酒楼欢场游玩。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担心他有意外,派遣兵卒三十人,换了便装,暗地随行保护他。杜牧于大和九年()升任监察御史,即将启程赴长安,此时牛僧孺劝诫杜牧收敛行事,方才说破此事,杜牧因而终身感戴牛僧孺。想当年杜牧在扬州夜夜寻欢,且暗随者众,那是多么疏野豪放、快活潇洒;而今弃官为弟弟延医治病,卜居禅智寺,既忧心弟弟之病,又忧虑自身的前程,虽然身在扬州,去竹西胜境夜夜冶游的心情却是再也没有了;如此一想,他自然感慨万端。诗人没有明写自己重返扬州后处境的变化,而是通过写景来暗示今昔之感,抒发寂寞伤怀的心情。

这首诗的好处在于以动写静,意象的选择与诗歌整体意境十分和谐。独蝉鸣噪、白鸟徘徊、落日移晷、闹市歌吹,每一联里都有动态的物象或音声;而这些音声影像,却加倍衬托出禅智寺的幽僻清冷,以及寓居其中的诗人的寂寥茕独。诗歌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反复描写,用意遣词十分精细,构思巧妙,是一首寓景于情的佳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日一诗杜牧题扬州禅智寺